摘要:2014年6月,应上海和北京高校的邀请,201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比利时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荣休教授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cois Englert)来华访问.恩格勒于1932年出生在比利时,1959年在比利时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59年至1961年,恩格勒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64年起,恩格勒担任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教授,之后与罗伯特·布绕特(Robert Brout,已故)担任该校理论物理学小组联合负责人.1977年,他获得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颁发的A.Wetrems数学及物理学奖,1997年获得由欧洲物理学会颁发的高能及粒子物理学奖,2004年获得由沃尔夫基金会颁发的沃尔夫物理学奖,2010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J.J樱井理论粒子物理学奖.2013年10月8日,恩格勒和英国科学家彼得·希格斯(Peter Ware Higgs)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其描述了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并预测了希格斯玻色子(也就是公众所熟知的“上帝粒子”)的存在.此外,恩格勒还被比利时蒙斯-海诺大学、比利时荷兰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法国布莱斯·帕斯卡尔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并成为索尔维研究所荣誉成员、比利时年轻科学家组织荣誉主席.在统计力学、粒子物理学、宇宙学等多个领域,恩格勒均取得了杰出成就,其理论研究发现为人们对于亚原子粒子起源的理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此次访华,恩格勒先后访问了华东师大、华东师大附属第二中学、北京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并做了主题为“布绕特-恩格勒-希格斯机制与标量玻色子:用创造力超越我们眼见的世界”的科学讲座,以自己从事科研的亲身经历,向中国青年学子们讲解了宇宙的奥秘和发现“上帝粒子”的过程,鼓励他们保持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在浮躁的时代保守自己的内心,寻求真理和光明.早在1964年,恩格勒和罗伯特·布绕特就提出了“上帝粒子”的假设,但这一假设直到2012年才得到科学实验的证实.6月4日,为更深入了解诺贝尔奖得主的成功之道,本刊对恩格勒进行了采访.采访期间,恩格勒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好奇心”,对未知世界永远保持好奇心,这是他对待研究的态度.也许正是这种对待研究的态度,使恩格勒一直保持着对理论物理研究的高度兴趣和热情,让这位将近82岁高龄的物理学家仍然精神抖擞、充满活力.